发新帖

从3个角度,看互联网+课程的如何结合 行业新闻

威尔德编辑 2020-3-4 62477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将深度与教育融合,传统“满堂灌”形式的课程体系,不仅无法满足培养具备新时代信息化素养人才的需求,且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教育必将与互联网相结合,改变原有课程设计体系,课程实施方式及课程结构,为教育现代化开辟新的篇章。

课程基础

现代教育中决定课程的关键因素分别是: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学生特点。

知识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代表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总和。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代表了知识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在课程演变过程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选择何种知识作为课程的基础。因此知识是影响课程的最基本前提,知识的多寡决定了课程的丰富程度。

社会要求代表了时代对教育及人才能力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为人类及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新时代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人们从知识库中选择何种知识形成课程,是影响课程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条件反映了当前社会能提供的社会科学技术及物质生产水平,是决定课程物质形态的基础。社会物质及技术的多寡决定现代化课程理念的更新程度,进而决定课程组织方式及展示形态。因纸张技术的发展,使课本教学成为可能;因多媒体设备及技术的发展,使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逐步普及。

在当前阶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得到长足的应用和普及。就课程教学而言,大部分依旧采用传统模式,和互联网的结合程度普遍较低,在社会条件和实际教学诉求的驱动下,急需进行变革。

不同个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侧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需实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发展,传统的课程组织方式无法满足不断发现的个性化学生诉求。需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认识水平,学习动机等个性化需要提供动态的课程组织方式。

在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学生特点的共同作用下,互联网将逐步改变现有课程知识传承的目标。传统课程核心目标为促进知识的传递,从现有社会知识总量中,依据社会发展需求汇集核心知识,以集中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不同学科传递至学生。

统一化的知识传递体系符合工业社会的需求,工业化强调统一化,效率,规模。现有课程组织方式可快速实现知识的灌输,批量生产具备一定基础的教育型人才。

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依托互联网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技术大量涌现,知识量急剧膨胀,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出现了“知识爆炸”的现象。

在新时代中,课程研究者不得不面对飞速增长知识和技术与单位时间内可传递有限知识间的挑战。依据当前以传承知识为基础的课程目标,在实际组织及实施过程中,为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现实要求,只能通过不断添加新的知识到现有课程中,随着课程知识的不断增加,将逐步面临“知识过载”的尴尬境地,总不能无限延长学生学习时间。

因此,在信息社会中需改变课程基础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知识获取方式,提高学生终生学习动机和终生学习能力。

革新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组织方式,推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方式,培育学生终生学习动机和终生学习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核心生成要素就是信息,信息驱动时代发展。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与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知识获取的及时和利用决定了整体信息产业的发展,新时代孕育着中华崛起的新机遇,新机遇需要一代代创新型人才不断的发掘和坚持不懈的前行。

时代响起了新的号召,需要新时代的人才具备极强的信息化素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课程急需响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来做简单的结介绍,看课程如何实现与互联网的结合。

1. 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设计体系

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原住民追求个性化,趣味性的阅读,学习体验。在新时代,为满足数字原住民的诉求,课程的设计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可交互性。急需摆脱传统单向,枯燥的课程组织模式。因此课程需借助互联网,推出融合线上线下,基于互联网教学的电子版立体化课程。立体化课程需包含教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含试题库)、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撑平台等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可通过灵活的组织方式实现个性化的知识传递,教材的设计在确保交互性,趣味性的同时强调传递基础性、通用性的知识;教学课件可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优质教育资源,在帮助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知识体系的同时,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逐步消除资源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网络课程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程内容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线下自主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使课堂组织及开展方式更加灵活;教学资源库(含试题库)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拓展需要,集合各类型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统一对外提供,学生按需获取,为学生拓展视野提供最坚定的支持;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学习的支撑服务。基于互联网技术设置线上与线上的混合式课程,解决当前课程知识传递困境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需求 ,实现真正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理念。

在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前强调教材的可交互性,有效提升教学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程度。互联网+课程将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知识的传递和课程的教学将不受教室的限制。

教师基于互联网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评测机制,有效设置线上线下的比例。学生将可依据个人需求,按需获取所需知识,依据个人学习步调,知识接收程度自我调节学习进度,实现真正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设计。

2. 回归生活的课程实施方案

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设计方式将革新现代课程设计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满足个性化,趣味性的人才发展要求,贴合现代化人才培养内需。在教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含试题库),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持平台为基础的立体化课程设计方向的驱动下,课程设计 ,将迈入新的台阶。

但课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备合理设计理念的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同步需借助互联网手段,推动课程组织及实施的进化。下面将通过引入“回归生活的课程实施方案”为主题,讨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传统课程实施主要基于教室场景,学生学习活动被限制在单一环境,知识传递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这种实施方式必将限制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容易导致学生大脑只是用于知识存储的硬盘,存储课程灌输的知识,而没有对应现实场景来驱动知识的调用,产生实际价值。

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借助互联网手段打破课程教学时间空间限制,将学生从实际教室场景中解放出来,将知识的传递与具体生活场景发生关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及应用水平。

互联网新兴理念及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将有效助力构建回归生活的课程实施环境。基于互联网手段搭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了解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际实施构建过程中,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群体知识构建的方案。

虚拟现实技术具备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先天技术优势,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施课程教学可有效打破“先理念再实践”的固有课程组织方式,避免学用脱节。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依据所学知识进行仿真化实验构建,例如,理工科学生科直接进行仿真实验,构建仿真汽车,仿真桥梁;生物及医学类学生可进行仿真人体解剖,了解人体结构等。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必将引入更多技术及能力助力实际课程实施,使课程教学实施摆时间空间的限制,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便捷实现的课程环境。

课程的实施强调沉浸式,贴合实际生活场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引导课程实施的创新, 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在确保趣味,互动的同时,还需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前面我们一直强调,新课程的组织最好可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作用于课程的组织,也可以作用于课程内容的实施上。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将不在在掌握在某个人手里,借助互联网,人人都可成为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源泉之一。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全部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只能作为知识的消费者,而无法加入到知识的构建中。

因此,在新时代课程内容构建中,我们强调课程内容是生成的、进化的,这种进化驱动力不仅仅来源于教师,也来源于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程内容的构建。

群体智慧是课程内容进化的重要动力,以教师为主导,借助互联网技术,例如在线共享及协同软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知识构建体系,基于协同知识构建体系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创造过程中,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素养的同时,逐步培育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实际协同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分享、答疑等互动手段引发知识冲突,促进自我反思,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创造性地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在协同知识构建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生成的内容,关注学生知识创造和改进的过程,而不只是关注教学的内容、教学活动的表面形式、学生参与学习的次数等。

虽然课程要求具备一定程度的计划性,但在具备计划性的同时应坚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整体协同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把控,评测作用。通过协同知识构建体系提高学生协同效能,强调群体智慧的重要,共同创建进化的,具备旺盛生命力的课程知识。

3. 整合性的课程结构

上面我们说过以混合式课程的主体,结合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含试题库),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持平台多种形式的融合线上线下的课程设计体系。提出课程要贴合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回归生活的教材实施方案。 下面我们将从“融合线上线下课程设计”体系,“回归生活的教材实施”方案出发,介绍整合性课程结构的基础内容。

21世纪,时代对人员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在信息飞速剧增,知识急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及理念面临新的挑战。而其中最核心的挑战就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素养的人才综合性人才,以适应时代,知识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诉求。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多元化的社会分工驱动人才需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反应到课程体系上,需摆脱传统以学科为主的知识传递体系,强调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知识传递途径从分散独立走向整合。

在现阶段社会条件的支持下,孕育了一系列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整合性课程解决方案,例如:STEM教育,创客教育,少儿编程等,下面我们着重介绍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统称,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STEM教育并不是四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四门学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用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数学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强调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得到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学者的广泛认可。2006年1月31人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公布一项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十年后的2016年9月14日,美国研究所与美国教育部综合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对 STEM 未来十年的发展愿景与建议,联合发布:《 教育中的创新愿景》(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 。

旨在推进STEM教育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并为之提供坚实依据,该报告提出了六个愿景,力求在实践社区、活动设计、教育经验、学习空间、学习测量、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促进 STEM 教育的发展,以确保各年龄阶段以及各类型的学习者都能享有优质的 STEM 学习体验,解决 STEM 教育公平问题,进而保持美国的竞争力。

从此美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出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近年来STEM教育逐步受到国内外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旨在全力培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强力竞争力的综合性人才。而STEM教育所具备的跨学科、趣味性、情境性、协作性在内的核心特征正好符合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诉求。

跨学科:传统课程结构设计中,我们依据实际教学需要,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进行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关注点聚集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上,可实现复杂知识内容的讲解。

但依据学科进行知识的划分,和实际生活场景是分裂的,在实际生活中知识的迁移的应用是连续的,整合的,我们需运用包含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内的整合性知识去解决实际场景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STEM应运而生,跨学科是它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在STEM教育项目中,我们不再将重点放某个特定的学科或过于关注学科的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引导学生使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内的整合性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在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知识时代的发展需要。

趣味性:相对于传统教育,STEM教育将更具趣味性。在STEM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强调将知识融合在有趣,具有挑战,跟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或活动中。知识蕴含在实际趣味问题中,学生通过自主或协作解决问题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强调趣味性,通过问题或活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就感。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分享、创造,强调让学生体验和获得分享中的快乐感与创造中的成就感。部分项目还可将STEM知识与游戏结合,通过游戏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摆脱传统枯燥式,填充式教学的弊端。

情境性:现代社会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学生不在是因为知识而学习知识,而是为解决实际生活情境问题而学习知识。知识需与具体生活情境结合。STEM教育的核心就是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有挑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

在实际STEM项目设计中,项目的问题一方面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另一方面又要蕴含所要教授的结构化知识,让学生在贴合实际情境问题的项目中学习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将知识进行情境化运用的能力。

协作性:STEM教育要求以真实生活为出发点,设计贴合情境的问题或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知识。而实际生活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群体的协作。

在STEM教育的设计理念里,要求知识的共同构建,因此课程将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设计模式,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分享共同完成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和验证假设、分享和共建知识,进而整体评价学习成果。

STEM强调贴合生活环境,构建具备跨学科,趣味性,情境性,协作性的STEM学习环境,让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在主流的整合性课程结构中,除STEM教育外,还有以项目为主导的创客教育,下面我们将对创客教育做简单的介绍。

提到创客教育,很多时候容易和STEM教育混为一谈,所以在介绍创客教育前,我们先简单的说一下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STEM教育强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字,乃至艺术等基础学科知识融合起来教学,采用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迁移的能力。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的是整合性知识的构建与传递。

创客教育则是提倡开发自己的创意,通过软硬件将创意实现成具体物品,例如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3D产品构建,利用安卓电子编程制作电子器件。

从这两个含义可以很明显的区分,STEAM教育更讲究地是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而创客教育重点在于将想法进行“实践创造”。但不管是STEM教育还是创客教育,强调的都是知识的自主探索,知识与实际场景或产品相结合,不在是孤立且抽象的存在。

两种教育模式的出发点都在于使用整合性知识结构,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

并且创客活动需要STEAM教育提供知识理论基础,而创客实践则是STEAM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知识体系只有帮助实物创造才能发挥作用,甚至成为可商业化的产品,联接教育与商业。因此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相对于STEM教育问题驱动模式,创客教育更多的是偏向于项目驱动,通过完整的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少儿编程,开源硬件, 传感器等项目。在创客项目中,学生在创客教育的过程中,必将经历“调研分析、制定方案、动手制造、评估反思”等完整的项目迭代步骤。

通过以项目为中心,驱动知识的运用是创客教育的核心点。同时意味着,不同于STEM教育,在项目过程中, 将更关注于具体的项目结果,在评价体系上 ,将以项目驱动成果作为核心指标。

总之,不管是STEM教育或是创客教育,与传统课程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区别。所蕴含的区别代表这未来人才的内在诉求。在信息化时代中,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整合式课程结构培养综合性人才。知识不应该是分裂的,应该是有机整合在一起。

以创新的教育课程组织方式,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强调人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生中生活,掌握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不断接收创造知识,在实现个人生活成功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

结语

2011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 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

2017 年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不低于 2731 亿元,预计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或将达3863亿元,其中K12占比超过50%。

教育信息进程在资金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近几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以“三通两平台”为主的《教育信息化1.0行动》,实现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改造,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互联网环境基础。持续推进以“三高,两全,一大”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因缺乏统一性部署而导致的数据孤岛问题;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强调建设却无配套应用平台的问题等。回归到本次所讲述的互联网+课程上,现大部分地区已具备一定程度的互联网条件,可有效实施互联网教学。

但是整体课程及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工业课程社会的的模式上,还未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导致出现有条件不会使用或用不好的尴尬境地。

因此,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核心素养及能力的要求,教育应紧密和互联网结合,以互联网思维改变现有课程结构。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强调课程设计需融合线上线上,课程实施应回归生活,课程结构应是整合性的。通过全新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构理念,改变现有课程组织方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培养现代化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由 @老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注:本文转载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 版权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威尔德编辑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4、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威尔德编辑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的同意。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
只看楼主
全部楼主
    • 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
      2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返回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发邮件(673011635@qq.com)告知我们,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