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电商巨头科技战疫:当好民生的“摆渡人”,打通复工的“生命线”
央视网消息 17年前,一批互联网公司在非典中“自救”求生,电子商务平台萌芽初现,并在挺过难关之后,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17年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早已成长为巨头的各大电商企业,在全民隔离的特殊时刻,成了为一线抗疫和百姓生活提供服务保障的中坚力量——从贯穿全国干线物流的“主动脉”,到疏通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电子商务打响了一场相当硬核的科技战疫。
电商挑起重任的背后,是高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经济,以及大众升级迭代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轮考验中,电商企业的运转状况如何?它们又寻找了哪些新机遇?3月18日,由央视网出品,央视网、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抗疫”特别节目《经济战疫·复工》上线第三期,京东集团副总裁林琛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接受主持人邹韵连线,共同聚焦电商领域正在发生的“乘风破浪”。
疫情加速科技转化,无人配送、无人仓储显身手
最近,一则网络视频火了:道路封闭、码头停航,一个京东的快递小哥动用无人机,将物品安全送达消费者的手中。
无人配送加入战疫,这是宣传噱头还是大势所趋?林琛回答:“这其实是疫情期间发生在我们配送一线的非常多的场景之中的一个”,除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无人技术还满足了疫情期间无接触、更安全的用户需求,“我们有大量的无人仓,实现无接触的调拨和分拨;在终端配送里面,尤其是在武汉,我们重点测试了京东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机器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高科技的手段,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在仓库管理上,也做了相应的消毒和防疫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感染的风险。”
坚守着的物流人,强力守护着城市的“生命线”。疫情期间的“宅生活”,激发和释放了数字化经济的巨大能量。
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电商企业之一,京东于今年1月20日至2月28日累计向社会供应米面杂粮及生鲜产品2.2亿件,总重量超29万吨,通过在全国建立的救援物质特别通道,京东物流累计承运了约5000万件重量超过1.5万吨的医疗应急物资。
自建物流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当下更是展现出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巨大优势。据林琛介绍,京东在全国约有700个仓库,涵盖所有乡镇,凭借出色的供应链能力,京东可以把防疫物资分发到距离用户最近的仓库,并以最快速度送到客户手上。1月24日上午,京东宣布对武汉捐赠100万个口罩和6万件医疗用品,仅仅7小时后,京东物流就把首批物资送到了医疗一线。
不少人士将本次疫情看作是“新基建”的“试炼场”。借助数字化高速公路与智能化操作系统,技术创新推进下的效率提速,为业界所瞩目。
以京东的智能化平台为例,它可以准确预测各个区域的需求,高速计算海量订单以及最优配送路径。疫情期间,代表全新一代智能物流技术的武汉亚洲一号仓,日分拣能力达到100万单,效率是传统仓库的5倍之多。
健全的体系加智能化的充分运用,在特殊时期大显身手,极大挖掘了企业潜力。白景明表示:“中国是物流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国家对物流业的发展在产业政策上、货币政策上和财政政策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比如在税费上,我们前期一直在减税减费,疫情期间又加大力度出台了很多政策。”
分享核心竞争力,解开中小企业的“生死结”
似乎一直以来,实体经济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这次疫情,则让大家看到了它们的共生、共扶、共担、共荣。
消费抑制、生产停摆、物流不畅、产品滞销等问题在特殊时期集中涌现,多家电商平台不仅用强大而庞大的体系托举防疫和民生之需,还为陷入“断链”困境的中小企业送去生机和希望。
疫情期间,一些新闻令人揪心:很多农民种的蔬菜和水果因为物流受阻烂在地里,而这烂的不仅是蔬菜水果,更可能是他们一年的收成。京东也大量收到了来自农户的求助,为此在京东京喜平台快速启动“京喜助农”计划,帮助农户进行线上销售,同时结合京东的物流能力,帮助农户的农产品能够走出去、运出去和卖出去。
林琛透露:“‘京喜助农’启动以来,从2月11号到16号,我们旗下总共销售了2500吨滞销的农产品,比如说在2月13号情人节的前一天,我们收到了云南玉溪、楚雄的三千亩花田的求助信号,京喜平台专门设立了‘京喜救花’项目,不仅开通了绿色开店入驻的流程,同时我们也提供了一些绿色通道,整个项目执行下来,我们累计帮助农户销售了超过100万支的鲜花。”
为了和商家共渡难关,京东先后推出多项补贴措施,比如针对湖北地区的商家,减免一个月的平台使用费。此外,因为大量消费者滞留家中,对于生鲜、果蔬、餐饮半成品的需求大幅提升,京东联合一些线下餐饮企业共同建构发展联盟,搭载冷链配送能力,让商家和用户高效对接。
面对在疫情冲击下相对脆弱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能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说17年前电商仅是“崭露头角”,那么这次可谓“大放异彩”。
关于如何更好发挥电商平台的能量,白景明剖析道:“我们常说的中国经济有韧性,核心表现就是我们内需宽广深厚,一方面有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供需之间没有很好衔接,这里边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方面,农村地区向外输出的信息不是很畅通,需要由物流企业或者政府层面提供更多的帮助;第二个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在农村建立网络,没有网络,电商是无法实现在农村的销售的;第三个方面,很多农产品在仓储设施上没有及时集散出去,通过政策使仓储体系还有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备,保证生产真正交换出去,还是需要解决的。”
就业增长有压力,不表示没有条件、没有空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小哥,对中国百姓生活的意义,俨然又跃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们守护我们,企业守护他们。
据林琛介绍,京东为几万名奔走在一线的小哥提供了总值460亿的保险,在湖北的员工如果不能够返岗,公司依然保留工作岗位并定期发放工资、缴纳社保。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集团及其投资的达达集团日前联合宣布将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面向全社会提供超过35000人的就业岗位,其中物流就提供了2万人的就业岗位。此番逆势招聘,足见京东面向未来的底气。林琛预计:“我们在2020年第一季度净收入环比2019年同期应该是至少有10%以上的增长。我们相信,随着京东各项业务的高速发展,我们有信心和有能力容纳那么多的就业。”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不可避免,但绝非徒有悲观。在白景明看来:“就业增长有压力,不意味着中国就业增长没有条件、没有空间”,他特别提到,“一方面,我们应该保持合理的赤字率,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来带动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第二个方面,要有社会发展政策的跟上,提升就业质量,最近国务院也出台政策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表面上看来是就业的缓冲,但实际上是要为这些人得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创造条件。”
实体经济让生活扎下了坚实的根基,而数字经济则为发展注入了向上的动力,增添了想象的空间。透过电商巨头的这场科技战疫,我们似乎可以一睹“新基建”这条新赛道的雏形,它们也让我们深信:未来经济的前行之路,必将笃定而光明。